“赋能”新升级 “创新”再出发 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五载风华正“贸”

黄渤海新区 2024-09-03 09:34

  黄海之滨,浪潮奔涌,不舍昼夜。

  这里,有一片沃土,正如这永不停歇的浪潮,在海阔天空下,拔节生长。

  这里,就是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烟台片区。自2019年8月31日设立以来,她已走过五载春秋。

  五年来,烟台片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赋能发展为目标,既当“试验田”更当“高产田”,既当“测试场”更当“加速场”,把国家战略转化为区域发展的生动实践,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一批又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新经验,从这里“奔”向全省乃至全国:

  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384项,其中,1项入选国务院改革试点经验,2项入选全国“最佳实践案例”,2项被国务院自贸试验区部际联席会议简报刊发,2项入选国家部委自行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34项获国家部委认可推广、68项在全省复制推广,国家级创新成果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五年来,烟台片区坚持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开放创新,围绕赋能全区“5+2”现代化产业集群,探索形成以“枢纽自贸、产业自贸、科创自贸、蓝色自贸、便利自贸”五大特色品牌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体系:

  从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跨省委托生产新模式到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从“关保通”到危险品“批次检验”监管新模式……企业在自贸试验区内经营发展,制度性交易成本更低、生产运行效率更高、资源要素流动更便利,自贸综合优势逐步显现。

  01

  “枢纽自贸”

  赋能开放经济发展

  日前,烟台市金河保险粉厂生产的“保险粉”采取“批次检验”监管模式实现快速放行,产品通关效率大大提高。

  “过去我们的产品需要海关先检验放行了之后才能租船订舱,但如果不能及时预约到检验,就无法保证通关时效,一些客户的临时急单就不敢接。”烟台市金河保险粉厂市场经营处处长张桂红表示。

  海关现场验核拟装载出口危险化学品的包装容器 刘铮/摄

  “以前出口危险品监管实施‘报检批’检验,需要对报检的货物逐批现场检验,现在以‘检验批’为单元进行监管,只需对一个生产周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进行一次现场检验,后期再随时申报、随时放行,实现生产、申报、放行1个工作日内完成,平均检验周期至少缩短2个工作日。”烟台海关驻芝罘办事处稽查三科副科长杜峰介绍。目前,烟台海关辖区已有7家出口危险品企业获批“批次检验”模式改革试点,海关作业时效提升90%。

  烟台片区积极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建立“区、关、港、铁”联动创新机制,推动跨境贸易全流程改革。

  通关环节,推出“关保通”模式,以“政府风险补偿金”替代“企业缴纳保证金”,实现“货物先放行、次月再缴税”,盘活企业现金流近40亿元。结汇环节,创新推出“汇率保”模式,企业“零成本”办理汇率避险,有效规避因汇率波动造成的企业利润受损。退税环节,对信用评价等级高的企业实施“极速”服务,办理时限由5天压减至半天,企业资金回流加快。截至目前,烟台片区已有6项创新被海关总署备案、24项举措被全省复制推广,口岸通关成本处于全省最低水平、贸易便利化指数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在推进跨境贸易便利化的同时,烟台片区在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方面也进行了探索尝试。高质量建设全球矿产品保税混配中心,获批全国首个保税混铜试点,铜精矿混配量、原油混兑规模、混配铁矿日韩转口量3项数值均居全国第一,2023年新增外贸进出口额占全市总量的10%。发挥自贸平台优势,争取8种产品纳入全国首批全球保税维修目录清单,建设游戏机产业全球维修中心,提升市场份额5个百分点,保税维修规模全省第一。

  透过自贸这扇“发展之窗”,可以看出诸多变化与跃升。外贸亮眼成绩不断刷新烟台片区开放“活力值”,外资竞相“加码”日渐成为烟台片区新“关键词”:实际使用日韩资占山东自贸区55%、外贸进出口占山东自贸区41%,有效发挥了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

  02

  “产业自贸”

  赋能实体经济跃升

  新药研发用物品进口不易,是过去国内生物医药企业面临的一个普遍难题。日前,随着《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制度试点方案》的公布,今后山东自贸试验区内的相关企业,有望摆脱这一困扰。

  该方案是山东自贸试验区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靶向政策,烟台片区被纳入首批试点地区,区内“白名单”试点企业进口研发用物品时不再需要办理《进口药品通关单》,便利程度大大提升。

  “申报项目纳入‘白名单’后,就可以为公司早期小分子药物筛选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加有利于公司与国际一流的企业合作切磋,加速新药研发进程。”荣昌生物制药(烟台)股份有限公司关务负责人栾明晖说。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打造产业链竞争优势,是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任务。近年来,烟台片区瞄准生物医药特色产业,聚焦“研发—生产—应用—服务”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大力开展制度创新,加快构建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体系,持续提升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生产环节,全省首创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跨省委托生产新模式,注册人办理委托生产流程从2到3年缩短为1个月。应用环节,联动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首个合作项目“芦比替定”“普拉替尼”两款海外特药纳入烟台市民健康保,市民不出国门即可享受国际最前沿药物及治疗技术。数据显示,烟台片区已在生物医药领域争取落地省级以上改革创新试点4个,形成“特殊物品审批监管”新模式等10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项在全省复制推广。

  区域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产业集群的拉动效应至关重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持续壮大,只是烟台片区创新赋能产业集群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跃升的生动注脚。

  围绕构建“5+2”现代化产业体系,烟台片区以系统性、突破性改革不断增强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资源要素配置功能,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瞄准化工新材料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烟台片区围绕“源头管控—过程优化—末端治理”全过程开展链式创新,承接整体清洁生产审核等6项国家级、省级试点,积极谋划一揽子改革创新举措,服务打造世界一流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产业规模已突破千亿。

  聚焦源头管控,全国首创“大气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一体化清单”、化工产业“碳足迹”管理新模式,推出一批协同性强的治理措施和创新手段,探索形成现代化工产业能耗、产品、技术全方位低碳转型的新路径,累计获评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绿色工厂9家。聚焦过程优化,创新推行工业园区整体清洁生产审核,解决传统单一企业审核周期长、投入大等问题,构建起新型审核管理体系,烟台化工产业园获评工信部“绿色工业园区”。聚焦末端治理,全省率先开展“无废集团”建设试点,建立起固废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的新型管理模式。截至目前,烟台片区8项创新成果入选生态环境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案例”、数量全国最多。

  瞄准汽车及新能源产业做大做强,烟台片区围绕“研发设计、整车生产、销售运输”开展集成创新,推出汽车跨国研发便利和商品车“存装运”出口一揽子创新举措,推动海关总署修改有关管理办法。

  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拓展软件开发业务,烟台片区创新增值税“留抵退税”与“即征即退”政策享惠转换通道,推动财政部、税务总局调整相关实施办法,形成了以解决地方企业实际问题推动部委改革突破、调法调规的新路径。

  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烟台片区狠抓金融服务创新、金融要素供给,持续完善金融赋能产业发展体系。

  聚焦中小微企业,烟台片区在全省率先搭建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全省首发信保贷、留抵贷、知识产权证券化等创新产品,撮合企业融资规模突破56亿元。聚焦跨国企业,获批开展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便利企业通过国内资金主账户办理跨境收支;放宽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设立门槛,帮助企业实现境内外资金自由流转,规模超80亿元。聚焦金融服务便利,全省首推经常项目便利化创新,实现信用优良企业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单证免审”全覆盖;全国首批试点资本项目收入结汇支付便利化改革,35家企业办理业务3500余笔,金额规模全省首位、创新做法入选国家部委自行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截至目前,烟台片区已经形成涵盖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撑体系,为项目“扩投资”、产业“提能级”、企业“增动能”。

  03

  “科创自贸”

  赋能创新创业生态

  如何持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传统企业催生出新的机遇?烟台片区给出了答案:

  充分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自贸试验区“双区”叠加优势,烟台片区主动突破以往科技产业环节的壁垒,实施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全面激发科技创新策源澎湃动力。目前已集聚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市级以上科创平台1274家、727家、459家。

  “感谢窗口的工作人员,这么短的时间就为我们的外籍教师办好了手续。”日前,30余名外籍人士在烟台片区涉外服务专区顺利完成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延期业务,华圣国际学校外方总校长Miller Elliot感慨地说。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要驱动力。围绕促进人才跨境流动便利,烟台片区率先搭建涉外服务专区,实施外籍人才工作、居留许可“一站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互认机制让外国人才在山东自贸区内工作转聘免审批;先行先试境外职业资格认可工作,持有金融保险管理师等5种境外职业资格证书可在自贸区内直接就业。围绕人才最关心的创业、安居、教育、医疗等核心需求,在全省率先成立国际人才集团,启动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出台高层次人才“十全”服务举措,推出“租赁+产权”人才住房,搭建人才业达“云服务”平台,300多名高层次人才“足不出户”尽享“一站式”服务。

  “自贸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汇聚政、企、银、保、服五方力量,帮助我们15件优质专利通过质押获得融资1000万元。”作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受益企业的泰和新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

  以知识产权激发创新活力。烟台片区瞄准知识产权“快保护”“严保护”,相继落户全国首家自贸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互联网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庭、知识产权犯罪侦查大队四大协同保护机构,目前已集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30余家,推动专利授权周期缩减80%以上,企业高价值发明专利占比超40%,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占山东自贸区50%以上。围绕知识产权协同共建,烟台片区携手粤港澳大湾区,破题中小企业“一对多”专利开放许可,目前已落地全省首单跨省专利开放许可。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赋能新质生产力。瞄准科技成果“快转化”“多转化”,烟台片区创新推出“企校双师”“人才双聘”新模式,打通“高校研究课题”与“企业技术难题”快速转换渠道,创新经验在全省推广。探索打造“跨境创新加速器”,创新服务科研设备“引进来”,通关时变“全额担保”为“关税联保”,减少企业担保成本超90%;创新服务高端技术“走出去”,实施研发技术服务出口合同“分割”新模式,退税时变“汇总”为“分段”,大幅提高企业资金周转效率。

  04

  “蓝色自贸”

  赋能海洋经济转型

  “提网!”夏日,生活在渤海湾海域的经海渔业深远海智能网箱平台中的首批600吨海水虹鳟鱼,经过7个月成长,进入收获期。

  “这些智能网箱在国内属于首创型产品,既不属于船,也不属于普通养殖网箱,没有法规进行界定,登记确权非常难。”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张家瑜说。

  为解决企业后顾之忧,烟台片区大力开展制度创新,在全国首次打通了海洋牧场的确权路径。围绕“一条鱼”养殖,烟台片区加快培育海工装备新业态,建立起“研发、确权、融资、增信、推广”集成创新链条,带动全市确权颁证数量、国家级海洋牧场数量均居全国首位,创新经验入选全国“最佳实践案例”。

  “一个好的制度可以帮助我们完善产业链、助力企业快速发展。”张家瑜介绍,目前企业已经陆续投放8座深远海网箱,每年可收获鱼类6000吨以上。

  海洋,是烟台片区“最大特色”。设立以来,烟台片区立足资源禀赋,深入开展差异化探索,交出“1项国务院改革试点经验、2项国家级案例、2项国家级简报、16项省级复制推广成果”的创新答卷。

  全国首创海域资源要素配置新机制。海域使用权“进场交易”模式,推动经营性用海项目出让规模、比例均居全国第一,实现用海投资项目加速投用;海域立体分层确权改革,解决了海洋开发利用规模持续增长和海洋空间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办理海域使用面积3.6公顷;“用海一件事”集成式改革,节省用海项目审批时间50%以上。

  全国首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新模式。全国首创入海排污口规范化“分级分类管理”新模式,改变了入海排污口长期无序的管理状态,创新经验入选国务院改革试点经验;全国率先实施“政企社科”四方联动增殖放流改革,带动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修复增加15%以上,被农业农村部批准为中韩联合增殖放流活动永久举办地。创新“蓝色海湾”增汇行动,相继落地全国首个区域性蓝碳评估中心、国际海洋碳汇产业组织、全国首单政策性海洋碳汇指数保险,“蓝碳经济”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入选山东省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典型案例。

  向海、向洋、向未来,烟台片区以创新破解发展瓶颈,带动海洋经济总产值突破千亿规模,被人民日报评价为“擦亮中国海洋自贸名片”。

  05

  “便利自贸”

  赋能营商环境优化

  “以前办理厂房开工建设手续要跑多个部门交几套材料,如今在家门口,提交一套材料,就把开工的所有手续办完,真是太方便了!”烟台精言投资有限公司汽车零部件项目负责人刘建宁对项目开工集成改革赞不绝口。

  围绕更好服务项目建设,烟台片区聚焦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的四个关键阶段,实施“清单制+告知承诺制”审批改革,推出“区域评估+标准地”,建立“全链条全周期供地管理新模式”,推动政府投资项目、一般社会投资项目、社会投资工业项目审批时限分别压缩至50、40、20个工作日,均远低于120个工作日的全国规定时限,“拿地即开工”项目最短1天内完成审批,助推80多个项目“四证齐发”。

  工程建设项目改革,只是烟台片区全面冲刺“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如何做优做强服务是重中之重。

  围绕商事制度改革,整合审批资源,实施政务服务改革“百花工程”,用不一般政策回应不一般需求,政务服务质量和效率实现质的提升。

  全国创新编制《政务服务用语规范》,以“一套”标准体系促进政务服务规范化、普惠化、便捷化。全省率先探索开展“确认即办”掌上续证模式,实现人力资源类许可续证业务办理“零材料、零跑动、零等候”。全省首创“跨区域通办”服务体系,通办“朋友圈”拓展至300余个省外单位,400余个事项实现互办通办;全省首创工程建设项目“全随机评标”新模式,实现“专家评委随机选”和“评标地点随机选”,入选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首批“最佳实践案例”……

  目前,烟台片区已推出“境外投资一件事”“验资通”等80余项全国领先、省市首创的政务服务改革创新举措,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了更加宽松便捷的政务服务环境。

  没有想象中的剑拔弩张、各执一词,在仲裁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冰释前嫌、握手言和,表示将继续在国际市场上通力合作。这样的场景,经常会在自贸区国际仲裁院上演。

  围绕法治建设和法律服务需求,烟台片区聚焦公共法律服务、跨境法律服务、高端专业法律服务等领域,先后成立自贸区国际仲裁院、自贸区法律服务中心、鲁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等40余家法律服务平台,形成国际化、专业化、高端化法律服务新矩阵,为辖区市场主体提供全覆盖、全周期的法律保障。

  围绕跨境法律服务,在全国率先设立韩资律所驻华代表处。目前,韩国温大地律师事务所已与齐鲁律师事务所合作搭建中韩法律服务平台,为多家企业提供涉韩跨国咨询、诉讼等服务,帮助企业挽回经济损失200余万元。

  围绕服务企业“走出去”,不止于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跨境税收服务同样重要。

  在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由烟台金鹏矿业机械公司承建的金矿项目正在加紧建设。由于企业是首次在印度尼西亚独立设计、建造选矿工程项目,在项目建设之初,他们面临涉税问题的困扰。

  “我们对印度尼西亚的税收政策完全不了解,是否交税、给谁交税、怎么交税,都不清楚,这对我们项目测算利润和成本造成影响。”烟台金鹏矿业机械有限公司财务部部长张晓说。

  为保障“走出去”企业跨境合法税收权益,烟台片区聚焦“境外投资”服务创新链条,建立出海企业“数据库”、实施分类施政“前置辅导”、首创涉税问题快速响应渠道,落户全省首个跨境税收服务联盟创新实践基地,获批“促进税费服务便利化”等14条省级试点政策,助力企业抢抓“出海”窗口新机遇。

  “在创新政策解读和扶持下,我们最终避免了双重征税,减免税款1965万元,现在公司的选矿机械、选矿技术服务已经出口到了全球70多个国家。”张晓激动地说。

  目前,烟台片区已累计帮助金鹏矿机等一批“走出去”企业享受境外税收减免3500余万元,有效解决了税收争端、维护了境外税收权益,推出的“税之家”护航企业“走出去”新模式被全省复制推广并受到国家税务总局充分肯定。

  在创新中拥抱时代,在发展中奔赴未来。从改革探索到开放发展,从享受红利到释放福利,烟台片区以一往无前的勇气,敢闯敢试敢干。

  站在五周年新起点上,烟台片区将聚焦建设高水平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实施自贸提升战略,以更大力度推动全产业链创新、以更大力度推动制度型开放、以更大力度推动跨地域联动,必将澎湃出更为有力、持久的发展新动能,书写自贸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篇章!

  编审:纪春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