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山东突出科技创新,赋能国资国企提质增效

海报新闻 2024-08-26 09:40

海报新闻记者 沈童 报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开启了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而作为国民经济的顶梁柱,国有企业如何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山东锚定“走在前、挑大梁”,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抓手,统筹推进提质效、抓创新、促改革、调结构、严监管等重点任务,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突出科技创新强化产业联动

山东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今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如何贯彻落实决定的部署,提升国资国企改革质量和效能,是国企改革路径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创新驱动为牵引,以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升级传统产业为两翼,坚持‘培优、育新、提旧’三措并举,推动省属企业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是山东给出的答案。

记者了解到,山东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2023年,山东省属企业研发投入达473.3亿元、同比增长14.3%。对省属企业18项国家、省重点研发计划的研发费用,分别按2倍、1.5倍视同利润加回,共计加回1.45亿元。同时,制定创新领域的项目跟投试行意见,健全中长期激励制度体系,大力打通科技创新激励链条。其中,山东重工连续多年召开科技创新奖励大会,今年拿出1.1亿元重奖领先科技成果和杰出创新人才。截至2023年底,山东省属企业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74个、省部级491个,累计承担省级以上重点科研项目39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2项。

在“育新”方面,山东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省政府印发《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山东省工业母机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年)》《山东省人工智能“赋智”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一系列方案计划,大力支持企业发展战新产业,对相关企业给予政策供给、金融服务。制定财政奖补资金管理及实施细则,2023年省财政对集成电路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等落实奖补资金6362万元,鲁商集团福瑞达、山东能源云鼎科技、山东高速信息集团等一批省属企业获得奖补。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国家有需要、市场有前景、山东有基础三项原则,全省优选整合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高端化工等11条标志性产业链,分别由省领导牵头担任“链长”,13户省属企业成为“链主”企业,带动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如华鲁集团,拥有全球最大的DMF生产企业和重要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电解液系列产品生产基地;山东健康新华医疗的感染控制产品种类和规模世界第一,放射诊疗设备国产医用直线加速器市场保有量第一。

在“提旧”方面,山东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围绕“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等问题,坚持“多管齐下”,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其中,山东能源与华为联合建设人工智能训练中心,涵盖采煤、掘进、主运、辅运等9个专业40余个应用场景,实现盘古大模型在矿山领域首次商用。浪潮集团云洲工业互联网平台连续五年入选“双跨”平台,稳居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第一梯队,浪潮瀚高数据库管理系统入选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十大成果榜单,成为唯一入选地方国企。

狠抓层级压减推进瘦身健体

山东全力赋能国资国企轻装上阵、提质增效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并非一蹴而就,改革意味着冲破传统。实践中,有的企业对层级压减重视不足、管控不严,出现了层级反弹;有的企业因实施并购重组、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短期内新增超层级企业;有的企业因压减成本高、破产注销难,存在畏难情绪,推进力度不足。

为有效化解层级压减遇到的难点问题,2023年以来,山东省国资委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在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上提出的“精准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任务要求,以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契机,通过建立健全“四机制”,增强“四力”,深入推进省属企业层级压减工作。截至目前,省属企业管理层级已全部控制在四级以内,法人层级陆续压减至四级以内,企业管理效率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发展质效明显提升。

具体来看,山东建立领导机制,为压减增强“渗透力”;建立落实机制,为压减增强“执行力”;建立联动机制,为压减增强“聚合力”;建立长效机制,为压减增强“持久力”。通过实施层级压减,省属企业运行效率效能大幅提升,截至2023年末,营业收入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同比增加0.1个百分点、0.5个百分点。其中,山东能源净资产收益率同比提升0.7%。山东黄金年化全员劳动生产率由56.62万元/人增加至61.24万元/人,同比提升8.16%。山东港口累计减少人工成本、管理费用2512万元,年化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提升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