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2月20日全市“讲勤廉、强担当”奋力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动员大会召开后,各镇街各部门及时组织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立足各自实际,研究部署具体落实措施,坚定信心,铆足干劲,奋力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更好促进工作,市委宣传部组织《烟台日报》和栖霞电视台的骨干记者深入镇街一线采访,并在《烟台日报》、大小新闻、栖霞电视台“栖霞新闻”、“栖霞发布”公众号、“爱栖霞”APP等媒体平台开设“新征程 新作为”专栏,陆续刊发各镇街各部门的工作经验,本期刊发寺口镇亮点做法。
在栖霞的“经济版图”中,寺口镇并非领跑者,但走出了一条精彩的发展之路。
其实,要超越发展,对基础条件较差的寺口镇来说,尤为不易。
但是,寺口镇党委、政府不等不靠,创新发展模式,借力借势,“无中生有”,为镇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澎湃的“向新力”。
借地生金
配套资源受限,寺口镇如何在栖霞新一轮工业强市发展浪潮中破圈发展?
借地生金!
这是寺口镇审时度势后给出的答案。他们认为,要突破发展瓶颈,必须走镇内外资源互补发展之路。
布鲁斯特是一家跨国公司,为壁纸壁布行业的领军企业。寺口镇和栖霞市人大共同对接,引进其环保新材料项目,采用“类飞地”模式落户在栖霞市的经济重镇——桃村镇。
打破地域、领域、条块限制,引进投资两亿的布鲁斯特(栖霞)新型环保材料项目落户镇辖区外,是栖霞市开展“招商引资质效提升年”活动以来采用“类飞地”模式的第一案例。
两地携手共同推进“类飞地”企业落地,跑出栖霞招商引资的“加速度”:59天推进项目签约动工,3个月内完成设备进场调试工作,四个半月推进企业投产运营。
据介绍,布鲁斯特项目的主打产品为水性钻石墙膜,具有可防水、可涂鸦、防霉抗菌等特性,可替代乳胶漆和瓷砖,应用在医院、学校等高环保要求场所。项目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税收2000万元,利税5000万元。
以风生金
寺口镇位于“胶东屋脊”栖霞的西部,境内多丘陵,路窄、坡多、风大。“
风大”看似是资源的“劣势”,但却被寺口镇挖掘成发展的“优势”:何不将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风力,转换成清洁的绿色电能呢?
“以风生金”,寺口镇打开发展的新路子。引进央企——国华风电入驻栖霞市寺口镇,开启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驱车穿行寺口镇山区丘陵,随处可见旷野间拔地而起、高耸入云的白色风机。硕大的风机随风转动,已成为栖霞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我们在寺口镇、官道镇境内丘陵区域安装了100台风机,去年实现营业收入2.6亿。”据国华栖霞风电场安全总监战翔介绍,国华(栖霞)风力发电有限公司于2013年3月12日注册成立,注册资金5.2亿元,是一家集风力发电项目技术研发、建设、配套服务及电力销售于一身的风电企业。
国华栖霞风电场规模不小,建有220kV升压站1座,100台风机及箱变,并网容量达25万千瓦。风电场第二期扩建工作已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
10年来,国华栖霞风电场坚持走科技创新道路,技术水平国内领先,跻身“全国风电场生产运行指标对标4A级企业”行列。
种绿生金
栖霞苹果享誉中外,苹果园遍布各镇街。葡萄、草莓、蓝莓、香杏等种植也不鲜见,但寺口镇的芦笋种植却独此一家。
在寺口镇花园泊村的芦笋种植基地,一大片芦笋苗长势喜人。只见沙垄中,冒出一排排直挺挺的绿尖,煞是惹眼。
“这片地的芦笋是五月初栽种的,目前已完成种植面积100亩和配套滴灌等基础设施。”寺口镇组织委员杨佳宁介绍说。
人无我有,谋“新”而动。寺口镇利用现有产业园土地资源和水源优势,盘活花园泊村闲置产业园130亩,发展实施引进了高端经济作物——芦笋种植项目。
目前,寺口镇已投资420万元,成立芦笋种植产业联合社,通过“联合社+第三方运营机构+农户”的模式,通过第三方公司负责项目运营,实行统一种植、技术指导、收购销售,建成芦笋种植大型标准化基地。
“芦笋是百姓餐桌的高档菜品,在我们的菜市场也能买到,1斤能卖到10元。”基地项目负责人崔志恒给我们科普了“芦笋”的知识,“芦笋一次种植,可以连续采收十多年,而且它适应性强,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据崔志恒介绍,芦笋种植基地还将引进“芦笋+金蝉”种养结合的新模式,在百余亩田地养殖金蝉,让一亩地有两份收入。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