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6月12日讯 一提到高考引发的心理问题,许多家长很自然地会想到发生在高考前或高考时。事实上,每年高考后,到医院或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咨询的学生和家长特别多。那么,高考后考生应该如何调整心态?出现心烦、躁动、失落、焦虑等负面情绪应该怎么办?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心理专家的建议。
将焦虑情绪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在不少人眼中,高考结束就意味着“解放”,从高度紧张到突然放松,高考生的心理状态会与考前产生很大变化。而且考试后还要经历查分、报志愿、等录取等等,所以考试后考生要面对的心理考验并不亚于考前。
“等成绩心里很焦虑,其实这种焦虑是一种正常情绪,但是一定要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也就是说这种情绪不能影响我们的生活,比如有些家长焦虑得吃不下、睡不着,做什么都没法安心,甚至出现身体不适等症状,这属于过度焦虑了,对身心是有害的,我们要及时克服。”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心理咨询科副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林聪聪说道。
考生和家长要学会从紧张忙碌的高考中解脱出来,不要陷入由考前紧张到考后焦虑的状态中。情绪就像一根橡皮筋,一点一点抻它,越抻越紧,这个橡皮筋最后就断了。人的情绪也是这样,情绪总是很紧绷,不放松,遇到一点事情,就很容易崩溃。林聪聪建议,高考结束后,家长和考生都要放松下来,特别是考生,可以去做一些考前想做但没做的事情,比如约朋友出去玩、全家旅游、学车、看小说、追剧等等,但要注意在娱乐的同时保持正常作息,切忌过于亢奋,对身心健康带来危害。
端正心态正确面对成绩
高考成绩出来后,往往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不可能所有学生都发挥得完美。当成绩不理想时,考生容易出现悲伤、难过、哭泣、烦躁等心理状态。很多高考失利的孩子都有这样的想法:身边的同学都考得挺好,就我自己不好,我就是不如别人,我这三年的努力全白费了。甚至开始全盘否定自己,觉得人生没有了希望,活着没有了意义。“其实,这是考生容易陷入的一种认知误区。”林聪聪表示,“高考分数的呈现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比如个人的智力因素、知识储备、心态、运气、考试时的天气、考场环境、监考老师等等。但很多考生单纯只把失利结果归咎在自己身上,这是不客观的。所有的因素都是高考检验的一分子,成绩在一定范围内的波动是正常现象,所以我们要端正心态,调整认知,才能从容面对并接纳考试结果。”
林聪聪提醒,面对高考失利,考生的一种表现需要引起家长注意:部分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在看到成绩后并没有表现出悲伤、难过、哭泣,相反,他表现得很平静,没有情绪反应,感觉进入一种麻木、无感的状态。而这种麻木是一个危险信号,可能会预示着之后一些更严重心理问题的发生,所以作为家长应密切关注考生的情绪变化。
除此之外,也有考生的成绩超出预期,有的孩子倾向于过度放纵自我,每天忙于聚餐、通宵上网、通宵打游戏等,出现作息紊乱、精神亢奋激动、失眠等现象。大部分孩子在经历了短期兴奋后会回归到正常生活,但仍有部分孩子陷入长期的精神亢奋中,对身心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林聪聪表示,考生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喜悦过后及时冷静,回归正常生活,为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做一些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准备,或是利用假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帮父母做点家务活等等,以健康有益的方式丰富自己的生活,开拓自己的视野。
父母应及时调整心态为孩子减压
高考后父母的态度对考生的心态影响很大,有时甚至远远大于成绩本身,所以家长也要适时调整心态,充分发挥“避风港”作用,及时为孩子进行心理减压。那么,家长应该做些什么呢?
“家长在这个期间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说情绪具有传染性,家长在这时情绪一定要稳定。切忌考试后不停追问孩子考得怎么样?或是为孩子分析将来怎么办等等,这些都会对孩子心理造成压力。要避免把正常的情感沟通变成情绪暴力,甚至是逼问。”林聪聪说。
首先,家长要跟孩子一起建立“上、中、下”三种应对策略。如果考得特别好,是一种什么样的选择和道路;如果考得中等,应该怎样;如果考得很差又该怎样。多重的应对方案能够很好地帮助孩子减少心理压力,帮助稳定其心理状态。
其次,高考过后,家长最好不要再帮孩子去打理他们的日常事务,相反要创造机会让孩子主动帮着做家务,这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为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做准备,也是孩子孝敬父母的好机会。
最后,对于受挫感强的孩子,家长一定要密切关注,谨防极端负面情绪的产生。如果孩子持续三周以上出现情绪低落、失眠、厌食、身体不适等症状,家人又没有好的办法使其缓解,应及时带孩子到专业医疗机构,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最后,林聪聪想告诉广大考生和家长的是,高考很重要,但往后的人生更重要。高考只是通向未来的第一站,希望孩子们可以带着一颗勇敢、乐观的心,向未来,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