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水,品美食,做手工,赏非遗......近日,三位来自巴基斯坦的外国友人来到福山区臧家庄镇,体验了一次好吃又好玩的文化之旅。
端午将至,臧家庄镇燕地村的村民开始忙活起来,外国友人一行专程来到这里,跟随村民一起体验这传承了两千多年的节日所独有的仪式感。
“线要缠紧一点,密一点,这样做出来的小粽子才好看......”只见桌子上散落着各色丝线和成品小粽子、小扫帚挂件,村民王婧秀一边演示,一边向外国友人们详细讲解着制作要领。原来,小粽子和小扫帚挂件与五彩线一样,都是由五种颜色的丝线编制而成,五月在古代被称为毒月,端午节拴五彩绳、佩戴五彩挂件有保护儿童、驱妖避邪、防五毒(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之意。
王婧秀说,制作端午粽子和小扫帚挂件的习俗是村里老一辈人一代代传下来的,自己从小就跟着奶奶学;如今会做这些东西的年轻人已经很少了,今天竟然有外国友人特地前来学习体验,她非常开心,一种践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粽子出锅咯!”,临近中午,三位外国友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自己亲手包的粽子,连连称赞。此前,他们跟随村里的老人一起包粽子、了解端午节的渊源,好不热闹。吃饱喝足,他们不禁感叹,中国传统节日历史之悠久、民俗活动之丰富、活动寓意之美好,都让他们感到敬佩。
下午,大家继续出发,前往东山庄村,去一睹省级非遗砂大碗的风采。
“这个泥是‘拧’上去的,这样一边转一边拧......现在左手保持不动......”在传承人孙德民的指导下,三位外国友人也有模有样地学了起来,他们一边制作,一边了解砂大碗的文化背景和制作工艺。
孙德民介绍,砂大碗在胶东地区已有370年的历史,经过挖泥、晒泥、碾泥、和泥,做碗、晾碗、风干,上窑、烧窑等一二十道工序,一个个古朴圆润的砂大碗才得以呈现在大家面前。
夕阳西下,外国友人一行踏上了归程。“今天的旅行太棒了,很多东西都是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文化传承的过程是非常有魅力的,丰富的民俗活动反映出大家都非常重视历史传统,孙老师也非常投入、非常热爱他的工作。”比利说道。
福山是“中国书法之乡”,是“中国大樱桃之乡”、“鲁菜之乡”,也是甲骨文之父王懿荣的故乡。此次活动借端午契机,将美食、民俗、非遗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搭建起跨文化交流的平台,展示了福山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增进了外国友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编审:纪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