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怡在烟台的这张老照片,背后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烟海e家 2024-05-20 09:45

  这张合影照,是我在整理父亲的相册时找到的。左一是著名电影演员康泰,左二是著名军旅作家赛时礼,右二是著名电影演员秦怡,右一是原烟台市文化局局长刘德璞。

  照片拍摄于1978年,距今已近半个世纪,照片里的人与事一直印存于我的脑海中,尤其是被世人称为“东方维纳斯”的秦怡。

  秦怡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是一位受人敬重的人民艺术家。她在银幕上扮演了许多美丽勇敢的女性,但很少有人知道她与烟台人曾有过一段情谊。

  1978年,秦怡和她的演出团队来到蓬莱拍摄电影《风浪》,那是她第一次踏上烟台这片土地,在八仙过海的海域看浪花翻卷,她心中充满了激动与兴奋。同样,烟台人也是第一次见到从大银幕上走下来的秦怡,她端庄美丽,所到之处皆是热情围观的群众。拍摄时,剧组需要房子拍内景,群众二话没说,当即就把房子腾出来;需要道具时,老乡们也是毫不犹豫慷慨捐助。

  烟台人的淳朴善良深深地感动了秦怡,烟台人的热情大方给她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她说:“回去后,我一定要宣传烟台。这里不仅有壮阔美丽的大海,还有比大海更美丽的人民。如果能让我停下演员工作去搞创作,我一定来烟台。”

  秦怡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回上海不久,她带领摄制组又来到了烟台。这次来是补拍镜头的。剧组人员说,补拍镜头完全可以就近找一个海边景点,但是秦怡一再坚持来烟台补拍。

  此事一方面看出了秦怡对待工作认真的态度,另一方面也看出了她对烟台人民的情谊。补拍镜头结束后,秦怡得知电影《三进山城》的作者赛时礼同志住在蓬莱军人干休所,便提出要去拜访,陪同她一起去的有著名电影演员康泰和原烟台市文化局局长刘德璞。

  通过拜访,秦怡了解到这位身经百战、九死一生的英雄右眼失明、右侧肢体活动障碍、左侧视力仅0.2,写字时只能用左手去“捅”右手,在忍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和困难的情况下,写出了200多万字的革命回忆录、十几部长篇小说以及电影剧本《三进山城》。秦怡对赛时礼同志非常钦佩与敬重,拜访结束后,四人在蓬莱军人干休所的院子里拍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

  返回上海,秦怡没有忘记她在烟台的承诺,虽然她的社会活动繁多,家中还有一个患病的儿子需要照顾,但她是一个言必信、行必果的人。当她获知烟台吕剧团欲赴上海演出时,便多方与上海市文化局联系,并亲自写信给上海市文化局李太成局长,讲明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协议达成后,为了帮助剧团节省开销,她又研究剧团的行走路线,来沪后住在哪里既方便又便宜……

  这在她写给原烟台市文化局局长刘德璞的信中可窥见一斑。信中这样写道:“……我回来后即写信给上海市文化局李太成同志……他说,他也非常喜欢吕剧,他们要研究一下,一个是路线怎么走,剧团先到哪里再到哪里,另一个是上海居住条件的问题,现在上海的招待所都已住满,剧场条件稍好一点的只有人民舞台后台,其它地方都不行……我说,问题由文化局解决,我们作为上海的观众,非常盼望吕剧团来沪演出,这对互相交流学习很有帮助……”

  如果不是对烟台这片土地和人民充满了热爱与情谊,这位著名艺术家怎么会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宝贵的时间为一个地方剧团的演出事必躬亲呢?

  秦怡虽然经常奔赴于全国多个外景地拍摄,但她心中始终牵挂着烟台。当她得知烟台地区文工团更名为烟台地区话剧团后,及时地寄来了在当时反响热烈的话剧《于无声处》剧本。这个剧本对于刚成立的话剧团,无异于雪中送炭。剧团接到剧本后,立马派出导演和主要演员去上海看戏学戏。导演和演员在上海的住宿及戏票都是秦怡亲自出面帮助解决的。

  有了良好的开端,烟台地区话剧团(后更名为烟台市话剧团)一路高歌,连续多年在山东省和全国话剧大赛中获得奖项,风光一时。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唯有照片把美好留存。

  这张照片里的人与故事,永远活在我的心里。(刘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