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模式如何避免“水土不服”

烟海e家 2024-05-20 08:54

小绿桶进家,专门装厨余垃圾;垃圾定时定点投放,督导员全程指导;扔对垃圾有奖励,可提现也可兑换奖品……什么样的垃圾分类模式最能赢得居民的心?烟台各地都在进行着探索和尝试。连日来,记者探访了莱山区、芝罘区部分小区的垃圾分类模式,在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中,找寻从源头进行垃圾分类的突破点。

遭遇投诉的精品分类房

芝罘区塔山社区居委会旁,有一座精致的小房子。房子里放的是两分类垃圾桶,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对应着不同的窗口,居民可以通过窗口将其他垃圾、厨余垃圾扔进垃圾桶内,门口还有一处洗手台,扔完垃圾的居民可以顺带洗下手。

塔山社区辖区内的四个小区在芝罘区确定的18个垃圾分类精品小区之中,社区里建了三座这样的垃圾分类的精品分类房,别看现在的分类房受欢迎,去年在选址建设的时候都曾遭遇周边居民强烈反对。

“离我家就10多米的距离,垃圾都仍在这里,我还敢开窗吗?”一位当初反对的居民告诉记者。“居民的担心也有道理,我们联合社区居委会开了好几次现场会,然后带着大家去看已经建成的精品分类房。”芝罘区环卫中心生活垃圾分类办公室主任曲晓军说,去年8月精品分类房建成使用后,争议慢慢停息。

记者看到,不时有居民前来投放垃圾。中环洁芝罘区运营主管陈传珍告诉记者,三个分类房全天开放投放,其余分类投放点位每天上午7点到10点,下午4点半到7点半专职督导员值守,居民可以前来投放厨余垃圾,督导员在现场指导分类。督导员每天都会清刷,消毒、除味,确保没有味道。每座精品分类房外,还有一个可回收物智能箱,一个矿泉水瓶、一个纸箱子都能来投放,每次都会有积分奖励,积分可提现。

“居民参与垃圾分类中有个过程,最开始嫌麻烦,后期有不太会分的情况。”陈传珍告诉记者,前段时间与居委会合作组织了“垃圾分类 21 天习惯养成计划”,有100多位居民坚持21天正确分类,并且到精品分类房附近打卡,获取了奖励,小区垃圾分类慢慢打开突破口。

撤桶并点的争议

莱山区凤凰小区则采用了小绿桶模式。小区内的垃圾桶撤桶并点,每家发放一个装有芯片、专门收集厨余垃圾的小桶,居民每天将小绿桶送到小区固定的置桶架上,收运车保洁员将小绿桶放在电子秤上称重,将桶内不属于厨余垃圾的挑选出来,放到收运车上的灰色大桶内,将厨余垃圾放进绿色垃圾大桶内,将小桶清洗、擦拭、消毒后,重新放回置桶架上,居民可以随时来领取。

撤桶并点减少了居住区的污染源,也减少了保洁员的工作量,但也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刚开始撤桶的时候,很多居民反对,觉得扔垃圾不方便了。”承担凤凰小区垃圾分类工作的蓝天环境项目经理于丽萍说,直到大家感受到了撤掉垃圾箱之后,小区环境更好了,才慢慢接受这种方式。

简单投放的优缺点

芝罘区南山嘉园的垃圾分类今年刚刚起步,是芝罘区确定的142个普通垃圾分类示范小区。相比塔山小区而言,这里的垃圾分类模式更加简单。

记者注意到,小区内的垃圾箱分为四色——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厨余垃圾桶内暗藏小机关,一个破袋器将垃圾袋破开,督导员会将垃圾袋和居民分错的垃圾进行二次分拣后,真正的厨余垃圾落入桶内。

“这种方式对居民的生活影响较小,我们通过入户走访、社区活动加上现场指导的方式,让更多的人知道垃圾分类、参与垃圾分类中来。”蓝天环境宣传员宋新燕说。

记者看到,有居民前来投放垃圾时,督导员会帮助居民对厨余垃圾进行分拣投放,然后刷卡记录积分。可回收物也是通过督导员进行称重,然后在手持设备上记录积分,不如智能设备方便,督导员的工作量也较大。

如何避免“一刀切”?

全国许多开展垃圾分类的城市都在摸索适合自己的模式。烟台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垃圾分类模式没有“一刀切”。

芝罘区塔山社区在推广垃圾分类精品房的同时,其他点位配备分类垃圾桶,在定时定点投放时间段结束后由企业采取内部收转运,同时也保留部分原有的投放点,便于居民投放意识过渡。南山嘉园小区在设置分类投放点的同时同样保留了部分原有的垃圾箱。“小区太大了,一下子撤掉垃圾箱点位,会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曲晓军说。

而保留原有的垃圾箱,则意味着小区的垃圾分类无法彻底进行。有居民已经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每天定时定点投放厨余垃圾,也有居民仍然混扔垃圾。“芝罘区老旧小区众多,居民意识需要一个改变的过程。按照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的理念,我们将逐步对分类投放准确率较高的居民小区实行分类收运。”曲晓军说。

塔山社区精品房的模式和莱山区分发厨余垃圾小绿桶的模式,居民可以很快看到垃圾分类给社区环境带来的好处,但是成本较高,大规模推广有难度。南山嘉园的成本较低易于推广,但是推广速度相对较慢。“目前各区市都在进行探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水土不服的教训,大部分都摸索到了适合实际情况的模式。”市环境卫生管理中心垃圾分类科工作人员张萌介绍说,垃圾分类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不同模式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居民了解垃圾分类知识、参与垃圾分类中来。

记者 杨春娜 通讯员 张萌 刘朝军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