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芝罘 | 灌浆包里的传承与记忆

芝罘湾畔 2024-05-20 13:17

  包子鲜香美味

  食客络绎不绝

  美食在民间,寻味在芝罘

  一起走进这家

  经营四十余载的老店

  感受灌浆包里的传承与记忆

  未及正午,店内人声鼎沸,食客络绎不绝。

  几十平的小店里,灌浆包作为午间盛宴的主角,毫无疑问征服了所有人的味蕾。

  这家店开在凤凰台路上已经很久了,久到人们已经忽略了“琴韵酒店”这个名字,老烟台人习惯了称它凤凰台灌浆包。

  “早些年来吃灌浆包,老板娘还是个小姑娘呢,转眼间老板娘的闺女都要结婚了”,前来就餐的客人谈笑间说起这家店的悠悠历史,眼神中流露出无限的柔情与怀念,“这家店最初不在这里,我对之前的店址有些模糊了,但是对这个味道着实念念不忘,这么多年了,还是这个味儿。”

  贾华是这家店的老板娘,年轻时候从婆婆手里接过了灌浆包制作的手艺,历经两代人四十余载,店面几经迁徙,或大或小,那份令人魂牵梦绕的味道从未改变。

  忙碌的后厨里,老板娘亲自上阵,干劲十足。面皮和馅料在贾华灵活的手指间一捏一折,不过几秒,一个饱满圆润的灌浆包便成型了,摆放在笼屉里,静待着被赋予生命的最后一道热气腾腾的仪式。

  “首先要保证肉的质量必须新鲜,肥瘦三七比再拌进海米和木耳。”贾华一边熟练地包着灌浆包,一边向记者介绍道:“我们的秘诀全在于手工,特别是肉馅,处理肉馅的工具就是胳膊肘,完全靠臂力来把肥肉化掉,这是机器无法替代的功夫,不能偷懒。”

  多年来的习惯,贾华和丈夫头天晚上会提前准备好食材,绞肉、剥葱,次日烫面、拌馅,六点四十准时开门迎客。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客流量非常可观,甚至有满心惦记这一口的老顾客,还会特意前来。每天店里备好的两大桶馅料,往往一个早上过去,大半桶就被消耗殆尽。

  一屉灌浆包,配上一碗豆腐脑,两个字:熨帖!

  老顾客们都会推荐灌浆包配上豆腐脑,口口相传,成了这家店的招牌套餐。“最开始我们是做豆腐脑起家的”贾华提起豆腐脑,眼眸尽是自豪,“配料是我婆婆亲自指点,这么多年了一点都不走样。鱼汤、韭花酱、辣椒油是咱家豆腐脑的精髓,尤其是韭花酱,从洗到晒再到发酵,都是纯手工无添加,更不会使用预制品。每年的九月份,我都会去收购大量韭菜花,坚持自己制作,哪怕韭菜花十块钱一斤,我们也要采购。”

  黎明破晓前的三点半,城市尚在沉睡,夫妻俩已经开始了劳作,工序繁复,直至六点多才能制作完成两桶豆腐脑,搭配着第一屉出锅的灌浆包端上餐桌。而这碗豆腐脑,可谓供不应求,往往一个上午便已售罄。“有好多客人打电话要预约,我说太抱歉了不能预约呀,都预约的话,大老远跑过来的客人可就尝不到了。”贾华说道。

  尽管店内空间有限,需要与陌生人拼桌,但这不仅没有减少用餐的乐趣,反而增添了几分温馨与和谐。提及日后是否要扩大生意规模,搞连锁,搞加盟,贾华笑着摇摇头:不扩了,也不搬了。“创业容易守业难,谁做生意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也遇到过瓶颈期,那个时候也有人劝我换个行业,但我从来没想过。”贾华回忆起一路创业走来的不易,不免充满感慨,“我在这里干了这么多年,得到了居民和街道社区的大力支持,加入了商会、找到了组织,现在我干劲十足,对未来信心十足。”

  多年来,店里始终只有两个特色餐品——灌浆包和豆腐脑。贾华表示,店里的菜品确实不多,只有几种小海鲜和小凉菜,以后也没有扩充菜品的计划,一心一意只想把特色守护好,传承好。

  “我在这里吃了二十九年,我争取再吃三十年!”食客老曲说道。

  “我们干了四十多年,我们也争取创百年老店!”贾华回应道。

  编审:纪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