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设备,在很多人印象中往往和“重资产”“高投入”相关。在山东省大规模推动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大背景下,设备更新,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引擎的“密钥”。日前,记者来到烟台飞龙集团,探究设备更新将为企业和产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向“新”而行
赋能产业智造转型
走进飞龙集团智能制造钢结构加工厂,一台台大型设备正在加紧生产。“我们在2022年投入了800万元资金新建了这条智能箱型构件加工生产线,利用箱式组立机打造了一条自动化生产线,从板材上线到加工成品,产能较以往提高了两三倍,在节约人工成本的同时还提高了安全性。”智能制造钢结构加工厂厂长鲍建利介绍,在引进这条自动化设备生产线前,工厂生产箱型构件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一台单机设备,工序与工序之间还需要行车倒运,总共需要30多名工人来操作完成,现在只需要14名工人即可。
降本增效,是企业进行设备更新最重要的动力。作为一家综合型企业,飞龙集团早就开始布局智能工厂建设,前后投入了1500万元资金进行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2022年下半年,飞龙钢结构轻钢重钢技改项目建成投产,引进了数台智能制造加工设备,极大地节省了人力成本,提高了产能。
不难看出,企业在这场“降本”竞赛中,机器换人是重要手段。除了部分工人负责“上件”,更多人员的工作内容是质量监控与设备维护。例如在焊接环节,飞龙集团引进了5台焊接机器人,原来需要10名工人完成的焊接工序,如今只需要2名工人控制设备,焊接机器人就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焊接,产能大幅提升。
在厂房的一侧,记者注意到一个“大家伙”,一名工人利用一块屏幕即可操作设备对钢板进行激光切割,板材形状、切割进度、切割频率等信息在屏幕上可实时显示。“去年5月,我们集团引进了这台整体式激光切割设备,从火焰切割到等离子切割,再到现在的激光切割,设备一代代更新,比较下来,产能可以说提高了10倍至20倍。”鲍建利说,“新设备不仅可以进行异形切割,还可以实现板材打孔等高难度工艺,两个人即可完成之前十几个人要做的工作量。”
此外,飞龙集团还新上了智能方圆管相贯线,一台机器就能实现方圆管的切割要求,解决了此前人工切割的技术难题。
智能化改造尚未结束。据鲍建利介绍,今年,工厂打算将“组、焊、矫”三道工序合一,购入两台“轻钢组焊矫一体机”设备,形成自动化流水线。“两台设备落地投产后,将形成长达60米的产线,从一块块钢板到最后H型钢成品,我们借助设备更新能节省三分之二的人工成本和一半的工厂场地。”
在降本增效目标的驱使下,飞龙集团的设备更新不局限于硬件层面,软件层面也在不断更新。在钢结构加工厂的入口,一面电子墙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面“智能墙”与工厂里的智能设备相连,呈现出飞龙钢结构数据云图。耗材信息、设备运行状态、今日加工数量、总任务数、耗电量……每条生产线的详细分析数据在这面墙上都可以看到。“我们可以根据后台软件分析的智能数据,及时调整产线,保证产能。”
升级改造势在必行
降本增效收获红利
对于有意在当下愈发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的企业而言,技术是企业构建自身竞争优势的关键。谈及企业为何愿意连年投入资金进行设备更新,鲍建利表示,一方面,一些旧设备难以满足现有技术要求,企业扩大产能迫切需要进行设备更新;另一方面,社会技能人才稀缺,人力成本上升,企业面临用工难题。让机器进一步代替人工,既能顺应技术发展趋势,扩大产能,又能节约人工成本。
其实,节省人工成本并非企业用机器换人的唯一考虑。产线更多引入机器,可以依靠机器生产、检测等手段优化生产过程,避免因人为因素导致的不良率。“减少浪费也是在降本”。
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绿色建筑,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飞龙集团坚持“以绿色低碳为引领,促进行业数字化发展,创建诚信高效企业”的经营方针,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大力发展绿色建筑,2022年开工建设的烟台市首个超低能耗公共建筑——“飞龙集团创新研发中心”目前已经进入了室内装修阶段。
作为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和山东省新型建筑工业化产业基地的认定单位,飞龙集团拥有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钢结构加工制造特级资质和建筑行业(建筑、人防)甲级,先后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中国钢结构金奖、华东地区优质工程奖、山东省“泰山杯”等省级以上优质工程质量奖40多项,并获得100多项技术专利保护。
眼下,烟台迈入万亿城市行列,在奋进新征程上,飞龙集团将以建筑业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升级为契机,加快推进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为城市建设呈献绿色精品工程,为烟台2035年跃升成为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贡献“飞龙力量”。
YMG全媒体记者 王修齐 通讯员 赵振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