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既是缅怀过去,抒怀感恩的节日,又是一个万物生发、踏青寻春的时节。祭扫和出行时,也不能忘了防病、养生。记者昨日采访到毓璜顶医院中西医科主治中医师宋至诚,他提醒烟台市民,“清明时节,除了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过敏性疾病及各类传染病外,还要预防情志病。”
情志病,是指因七情而致的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一种疾病,如不及时诊治,常可进一步罹患其他疾病。尤其是“雨纷纷,欲断魂”的清明节。但适当的抒发思念缅怀之情,有助于排解平素内心中积压已久的忧愁相思之情,有利于人体的身心和谐、阴阳调和。祭扫过后能令人情志舒畅,内心也变得清静明了,故称“清明”。《黄帝内经》中说“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这也启发我们,清明祭奠活动就如同一场大自然的心理治疗,能令人‘志意治’、‘阳气固’,即精神健康,免疫力强大。”宋至诚告诉记者,“但过犹不及,市民还要注意避免一味沉湎于祭祖的悲伤情绪中不能自拔,在睹物思人中过度悲伤,进而引起情志抑郁、气机阻滞,可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鉴于此,我们可以在祭扫之外通过踏青、登山等活动来调适身心、清净心气,保持心情舒畅,有效的防止情志病及相关疾病的发生。”
宋至诚还提醒市民,清明时节多雨水,湿气易伤脾胃之气,宜选择具有利水渗湿、疏散风热、疏肝健脾、滋养肝肾作用的食物与药物。如薏米、黑豆、冬瓜、赤小豆、山药、玉米须、莲子、菊花等。还要多吃柔肝养肺食物,如荠菜、菠菜、银耳、桑葚等。“艾草青团具有温经散寒,柔肝补血,祛湿通便、止咳化痰等功效,适合清明前后进食,兼具美味和食疗作用。但对糖尿病、消化性溃疡、胆囊炎、胆囊结石、胃肠道消化功能弱者、有食物过敏史者等人群,并不适合食用。青团主要成分是糯米,进食时要注意不要一次性进食过多,宜加热后食用,易于消化。”他说,清明节气虽然应该养肝护肝,但不宜猛补、峻补,否则适得其反。
“清明以后如关节炎、精神疾病、哮喘等多种慢性病容易复发,因此在清明前后应忌食发物,如竹笋、羊肉、海鲜、咸菜等。”此外,他还提醒市民,清明节气气温忽冷忽热,晴雨不定,换装时宜“下厚上薄”,宜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不可行重体力的劳作。“清明时节适合的运动有踏青、登山等,能放松身心,调畅肝气,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但平时没有坚持锻炼的人群应注意运动前准备活动,谨防膝盖损伤在内的运动损失。”他说。
记者 刘晋 通讯员 李成修 姜宗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