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光好,沃野农耕忙。
当前,正是春管春耕春播的关键时期。广袤大地上,处处是忙碌的身影。勤劳的农民抢农时,抓田管,全力打好全年粮食生产第一仗。
从智慧农机到熊蜂授粉,从先进农艺到高素质农民,烟台春耕生产更加绿色、环保、高效,让春耕越来越有看头、有干头,让农业越来越有赚头、有奔头。
希望的田野上,呈现出向绿而行、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
绿色生产成为大趋势
地越种越肥,药越喷越少。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成为烟台春耕生产大趋势。
“只有养好地,才能多打粮。”招远市锦程家庭农场负责人张桂玲通过深耕深翻和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地活力。她比较说,传统的旋耕深度只有15厘米左右,犁耕深翻30~35厘米,增强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同时,富含秸秆和杂草的表层土被压下去,让土壤变得松软透气,有效改善了土壤结构。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张桂玲将附近养殖场的牛粪收集起来,掺上秸秆、谷壳等农业生产废弃物,堆沤成有机肥,每亩地施3到4吨,不仅实现了养殖粪污变废为宝,而且能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秸秆、粪污还田利用,等于给土地加了“营养餐”,地越种越肥。这几年,农场连年丰收,小麦平均亩产1200斤~1300斤。
在福山区水果帮苗木专业合作社的樱桃大棚里,一只只黑黄相间的“大蜜蜂”来来回回,采蜜授粉,忙得不可开交。这些是授粉专用熊蜂,取代了传统的人工授粉。
烟台市农科院苹果·果业科学研究所正高级农艺师李延菊说,大樱桃在自然状态下完成后续果实发育,无需外源激素干预,更多保留了大樱桃原有的风味和特性。“熊蜂本身对农药也很敏感,要想使用熊蜂授粉,必须降低大棚里的化学农药使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熊蜂就是大樱桃质量安全的‘监督员’。”她说。
“随着设施樱桃的逐步推广,未来通过熊蜂授粉提高大樱桃品质会是个方向和趋势。”李延菊说,相信通过示范引领,未来广大种植户也会行动起来,推动福山乃至全市大樱桃产业高质量发展。
春耕生产一线,烟台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耕地保护提升,持续推进农业绿色转型,促进提质增效,让绿色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底色。
新质生产力大显身手
地上跑着大农机,天上飞着无人机,田管用着大数据……各种智慧系统的普及应用,正助力农业提质增效。
3月10日,在莱阳伊豪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只见一台拖拉机从仓库里缓缓驶出,自动行驶到地头,接着,按照预设路线开始自动旋耕,来来回回,全程无人操作。
“它长着‘眼睛’和‘大脑’。”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智能化管理岗位专家吴华瑞研究员介绍,这套无人拖拉机融合了激光雷达、北斗定位、多目视觉等先进装备,搭载了蔬菜无人农场系统,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独立控制,具备国内领先的多机协同作业算法模型,可以进行同一环节的多机作业,也可以进行不同环节的多机配合,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效率。
“从耕地整地、精准播种,到田间管理、收获运输,新一代全自主农业人工智能技术,让以往的经验种植实现了标准化、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从而形成现代农业生产的新质生产力。”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烟台综合试验站站长、烟台市农科院蔬菜花卉所所长李涛说。
“这活儿干得比咱们老师傅都好。土地平整,泥土也很细,作业效率确实很高。”合作社理事长杨凯弯腰捻了一把土,满意地说。
见识到科技的力量后,杨凯感叹说:“科技让农业生产改变了模样。以后坐在办公室里,喝着茶就能把地给种了。”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近年来,烟台大力推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一系列关键生产要素有机集成,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应用,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实施注入了新动能。
高素质农民活跃一线
田间地头上,一批高素质农民成为乡村新业态的先行者、科技兴农的引领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践者,为烟台春耕备耕注入了强大动力。“从耕地机、播种机到无人机、收割机,我全都会开。”在招远市华松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郭华松的家里,17台大大小小的农机一字排开,从旋耕机、播种机到无人机、收割机,各类农业机械一应俱全,实现
“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
农机一小步,农业一大步。他的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为当地春耕春播提供了坚强的农机保障,解决了不少小农户的农业生产问题。
“现在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很多农民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没有能力做基础农业,而我们正好帮农户们解决了这些问题。”郭华松说。
如今,他不仅耕耘合作社的500多亩土地,还为周边6个村、1000多个小农户提供农机服务,让农民挑稳了“金扁担”,过上了好日子。
作为一名新农人,郭华松越来越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他说,下一步,准备多参加农广校组织的学习培训,一方面开阔视野,另一方面学习新知识、新装备、新技术、新品种,把地种得更好,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
高素质农民是促进乡村人才振兴,破解“未来谁来种地”困境,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重大举措。截至2023年,全市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新型职业农民)27401人,开展新型农民创业培训3619人次,为广袤乡野打造了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梯队。
记者 苗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