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那边》首播诉乡愁,海那边的心愿,在海这边实现

烟海e家 2024-03-24 15:15

  一片海、两座城,潮起潮落,说不尽乡思乡愁。“故乡胶东,家住大连”是两座城特有的生活现象。当年胶东人横跨渤海,一路向北,是生存所迫。如今的他们心念家乡,寻根追梦,则是血脉相连,骨肉乡情。

  烟台市融媒体中心推出的大型融媒体特别节目《海那边》22日晚首播。两份心愿订单,成为了连接两座城市的桥梁。其中,“寻找53年前救命恩人”的心愿订单,引爆了港城观众的“催泪弹”。 

救命恩人

跨越五十三年再相见

  今年73岁的董锡有,是大连市长海县蚆蛸岛人,53年前的那场海上救助,是他心中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1971年二月初二,龙抬头,董锡有和同伴一行乘四艘船出发捕鱼,到了初五,从烟台长岛以北开始下网。“没想到遇见了特大暴雪和大风,当时以为没命了,结果长岛的一艘船,把我们救起来了。”董锡有多年的心愿,就是想再见见烟台长岛的救命恩人,“尤其是现在年纪大了,这个愿望就更加迫切。”

董锡有

  偶然看到《海那边》节目征集线索,他决定向栏目求助:“我的心愿是寻找53年前的救命恩人。”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董锡有历历在目:下午两时许,风暴潮和特大暴雪突然袭来,四艘木质小渔船上的16名渔民,瞬间陷入绝境。绝望之际,有人看见远处有一道微弱的光线,来自一艘长岛的渔船——“长渔七号”。

  船长朱大相凭借丰富经验,抓住风浪把渔船推到同一水平线的瞬间,对小渔船上的渔民进行施救。随后,渔民们齐心协力,一次次赶走死神,渡过难关。最终16位大连渔民安全获救,长岛渔民被山东省军分区授予集体一等功。

  当得知参与救援的十名船员仅有四人健在时,当53年前参与救助的船员朱延国出现在节目现场时,当两位老人的手紧紧握住时,当长岛渔号再次响起时,台下观众的泪水再也控制不住了。

“长渔七号”

一个永远难忘的名字

  在首个心愿订单正式揭晓之前,有这样一则花絮同样令人动容。

  在长海县,《海那边》栏目组记者找到了当时事件的另一位亲历者吴文国。已经92岁的他对于很多事情都已经记不清了,但当记者提起“长渔七号”的时候,老人眼前一亮。

  也许这四个字,在老人心中是永远难忘的,就像他的家人所说的,“有时记起来,他会和我说,挺感谢当地政府和那帮救援人员的,也很感谢那个船长。”

  在当时只有百余户人口的蚆蛸岛,如果没有“长渔七号”舍命相救,16名渔民几乎不可能幸存,很多家庭也将被彻底击碎。

  烟台、大连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海上救助成功案例不胜枚举,特别是2003年2月22日成功救助了“辽旅渡七”客滚船81名船员,至今还被传为佳话。

  “长渔七号”船长朱大相的信念通过他儿子的口说出,依旧是那么有力:“一条船上那么多人,就是要齐心协力,大家活着回家。”

取长补短

两地携手共建新农村

  首期《海那边》另一份心愿订单是:84岁的周纯官希望大连市旅顺口区双岛湾街道周家崴子村和烟台市蓬莱区大柳行镇门楼村两地结成“兄弟村”,取长补短,共同建设新农村。

周纯官

  因为周纯官从小就听父辈们说,自己的祖辈是从山东登州府门楼村闯关东来的。2004年,他曾多次往返蓬莱门楼村寻根问祖,“终于弄清了我们周家崴子村和门楼村都是一个祖先”。在现场播放的当时的那段珍贵视频资料不仅见证了两个村一脉相承、同根同源,也让漂泊在外的游子有了一个心灵停靠的港湾。从那以后,门楼村老人也曾多次去往周家崴子村看望家乡同胞,但遗憾的是,近些年来,由于老人们年岁已高,中断了来往。

  如今,周家崴子村同其他两个村合并成张家村。节目中特地加入了大连市旅顺口区双岛湾街道张家村、烟台市蓬莱区大柳行街道办事处门楼村共同启动“结对共建,振兴乡村”活动的画面。在大连家中通过手机客户端收看节目的周纯官老人,看到了自己心愿达成的这一幕。

  寻根追梦,为乡情而来,期待海那边的你说出更多的愿望。

  记者 刘晋 摄影报道